首页 > 运动户外 > 正文

孩子要数指头才能做数学题?你家娃的数学能力究竟如何呢?

  • 年糕妈妈907
  • 2023-07-01 18:14
  • 16
摘要:

前几天,一位邻居阿姨到我们家做客。闲聊中,说起她读幼儿园的孙女学数学的事。

“我们家朵朵算加法的时候有个坏毛病,非得掰手指才算得出来。现在手指头还够用,以后不够用了怎么办呢?”

阿姨的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学同桌。他那时也有这个习惯,一定要边数手指边做题。老师发现后不让他数手指,他就把手藏到桌子底下偷偷地数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
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数手指来算加法,都会非常着急,觉得这是孩子数学不好的表现。

其实掰手指就和数苹果一样,是孩子学加法时一种正常的“策略”。

因为数学是非常抽象、难理解的。开始时,孩子必须要借助实物来理解数学。就像家长常做的那样,给孩子一堆苹果,让他们一边点,一边数。数手指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
等孩子逐渐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后,方法会慢慢升级。从数实实在在的苹果,过渡到数脑袋里想象出来的苹果。最后连想象的苹果都不需要,可以直接进行抽象的数字运算。

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,就和宝宝先学爬,再学走一样。每个阶段都必不可少,都是下一阶段的基础。

所以家长们看到孩子数手指时千万别着急,更不要严厉地纠正。就让孩子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,充分地练习和感受。这样将来学更抽象的数学概念时,才能理解和掌握得更好。

其实孩子和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很不同的。正是因为这种不同,很多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,都会被我们当成错误来纠正。

举个例子,如果你家宝宝正在读幼儿园(3-5岁左右),那你可以试试看下面这个实验。

拿6块饼干,在孩子面前摆成间距相等的两排,每排各3块。

然后问孩子,“上面一排有几块饼干,下面一排有几块饼干,两排饼干一样多吗?”

如果孩子回答,“两排饼干一样多,都是3块。”那就进行下一步。

把上面那排饼干摆的紧凑一些,下面那排饼干摆的分散一些,然后再问孩子,“现在,两排饼干还是一样多吗?”

如果是3,4岁的孩子,他们的答案很可能是“不一样多”。紧凑的那排饼干少,分散的那排饼干多。

是不是觉得很惊讶?明明还是那两排饼干,没有增加也没有拿走,怎么会不一样多呢?

但这恰恰是孩子正常的思维方式。他们会凭直觉估计饼干的量(看起来有多少),却不知道饼干的块数才是问题的关键。

知道了这点你就会明白,为什么分给孩子们同样数量的玩具,他们仍然会觉得对方手里的玩具更多,更好。

那我们要教给孩子解这道题的关键吗?我的建议是暂时不要。你可以过几个月再和孩子重复这个实验。也许那时,孩子已经自己找到答案了。

“到底该怎么给孩子做数学启蒙?怎么激发他对数学的兴趣?”

这是很多妈妈不停在问的问题。

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,让孩子在生活中学数学。比如数台阶,数家人需要的餐具数量。

今天,我还想再补充一句:慢慢来,让孩子自己找答案。

学习应该是一个细嚼慢咽,不断思考的过程。就拿数数来说吧,好多孩子学会数数后,爸爸妈妈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教孩子做加法。可是孩子真的学会数数了吗?

除了顺着从1数到100,你有没有让孩子倒着数,从100数到1?

有没有让孩子“接着数”?两堆积木,一堆3块,一堆2块,一共有几块?孩子是从1数到5,还是在3块的基础上,接着数4和5呢?

有没有让孩子按不同的顺序数?先从左边数到右边,再从右边数到左边,然后发现不管从哪里开始数,总数都一样呢?

又有没有让孩子开动脑筋,用不同的方法数数看?比如绿豆,既可以一个一个地数,也可以10个10个地数,还可以用称重的方法来粗略地数。

给孩子时间,反复地尝试和探索,自己找到规律和答案,意义是非常重大的。

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数饼干实验。是我们直接告诉孩子,两排饼干一样多,还是孩子自己发现,不管怎么排列,饼干的数量都不会变,两种方式是有天壤之别的。

前者只是告诉孩子一个结论,这个结论孩子可能不会用,时间久了还会遗忘。而后者是孩子自己发现的,那种喜悦和成就感,会让他铭记一辈子。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,更让他在遇到难题时,有勇于尝试、不怕失败的信念。

所以各位爸爸妈妈们,别再急着让孩子囫囵吞枣地学这学那,也不要那么在意孩子的正确率,一出错就立刻纠正,甚至批评。

不如放下焦虑,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发现数学,体验数学。观察孩子的变化和进步,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。

请相信,你此刻播下的兴趣的种子,待孩子真正进入学校后,一定会发芽、开花,结出能够滋养他一生的甜蜜果实。

还是那句话,“孩子,你慢慢来。”